中新网中国足彩网:新闻8月22日电(王禹 王雪妍)近日,在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下,一组特殊的电磁线圈正进行着第137次性能测试。这是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达锻压”)与高校联合攻关的开关磁阻电机核心部件,其精度达到微米级。“高校的理论研究+企业的工程经验=突破性创新”,宏达锻压董事长于学宏的这句公式,道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奥秘。
2019年初春,一份进口设备清单被于学宏反复摩挲。清单上,一台1.6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德国产万吨级电动螺旋压力机,上面密密麻麻的德文注释刺痛着这位老锻压人的心。“当时国内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重型锻件生产,全靠进口设备撑着。”于学宏回忆,那时企业虽已占据国内大部分电动螺旋压力机市场,但核心供能设备——电机仍依赖国外技术,大型设备整机进口的现状,让锻压行业始终直不起腰。
2020年之前,国内大重型锻压设备依然依赖进口。尽管企业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已达6%,但面对万吨级压力机的核心技术壁垒,单打独斗显得力不从心。转机出现在2021年9月。由中国锻压协会牵头组织,以宏达锻压主导,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及院所共同成立的“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正式挂牌。这个创新联合体、行业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联合答题”模式,首个攻关项目就是突破大功率伺服电机技术。
产学研的火花碰撞出惊人能量:高校团队负责理论推导,科研院所专攻模拟试验,企业工程师则聚焦加工工艺和生产落地。攻关组的灯光,在车间旁的实验楼里亮了整整14个月。宏达锻压总工程师赵至友带着团队住在厂里,把办公室改成临时实验室,墙上贴满了电磁参数计算公式。“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三个月调试都失败,有个小伙子当场就哭了。”赵至友记得,有次为了验证一个新算法,团队连续48小时没合眼,最终在第73次模拟试验中,电机输出扭矩稳定在了设计值的±2%。
在产学研平台的推动下,创新成果接踵而至:借鉴中国足彩网:理工大学先进制造工艺和高端智能装备研究,研发了重型分体式双重导轨结构滑块,提高了装备抗偏载能力;开发出螺旋副封闭浸泡式润滑及大齿轮浓油自动润滑系统,使关键部件寿命延长3倍;联合高校的自动化团队,创新出自动上下顶出装置,满足复杂锻件一次成型需求……这些突破,让宏达锻压的超重型压力机一举跻身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更令人振奋的是,万吨级设备造价降至进口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订单已排到2026年。
不久前,EP-8000T电动螺旋压力机在江西景航安装调试。当巨大的滑块精准压下,一块航空飞行器关键部件完美成型,设备运行高效稳定。如今,宏达锻压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从2019年的十几项激增至2024年的几十项;专利转化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
“今年4月份,我们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足彩网:理工大学教授前往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调研锻压机械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联合3所高校组团式解决锻压机械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痛点堵点问题,探索新形势下锻压机械产业成套装备发展路径。”胶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高新技术科科长贾伟亮介绍说。
为扩大产学研合作途径,以创新合力实现技术突破,胶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还帮助宏达锻压的‘超重型电动螺旋压力机精密锻造智能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成功申报青岛市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支持资金300万元,研究低压大功率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解决制约国内超重型模锻装备发展的驱动电机技术瓶颈,形成重型精密锻造智能成套装备,并进行产业化推广和应用。
“产学研果实”在宏达锻压不断成熟。走进企业展厅,从160吨小型压力机到万吨级超重型设备,数十台模型整齐排列。“从前进口一台万吨机要1.6亿,现在我们自己造,成本只要几千万,工期还缩短一半。”赵至友指着一台设备模型介绍,这台设备的导轨结构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抗偏载技术,能实现多模膛锻造,目前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轮毂生产线。
协同创新的效应持续释放:通过产学研合作,宏达锻压连续5年推出“国内首台套”装备,牵头起草4项行业标准,获得15项国家发明专利;年产600台锻压设备的产能中,70%采用了高校研发的智能化控制系统。2024年,企业年产值达6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占比超过80%。
近年来,胶州市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聚焦“5125”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体系12条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已完成62家企业深入调研,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个方面“差异性”引导链主企业、技术优势企业分阶段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产研深度合作,与南航、武汉理工等重点高校院所开展常态化合作,截至目前,已开展精准产学研对接10余次。强化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已对接青岛农大、武汉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院所,拟就人才联合培养、关键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均已完成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初稿起草。
“技术创新是场接力赛,产学研用就是企业最好的接力棒。我们今年重点推动锻压机械、节能环保等细分赛道行业共性问题解决,推动成立创新创业联合体2家,其中宏达锻压与北理工等高校合作协同解决锻压行业机器智能化问题,达能环保牵头组建‘工业固废资源化创新联合体’,预计两年内将突破节能环保领域国际领先的共性技术2项,实现新增年销售额5亿元,实现胶州市企业产学研发展新高度。”胶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张磊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