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狗体育_中国足彩网-官网

首页头条—正文
致清明:不讳死亡 以死观生
2021年04月04日 09:17 来源:中国足彩网:头条news

  又是一年清明时,祭祖扫墓,上坟插柳,追思先人,缅怀逝者,让人记得来时路、不忘心归处,亦让人更有勇气谈论死亡、直面死亡。

  平常对多数人而言,死亡一直是一个较为沉重和忌讳的话题。纵然知道凡人终有一死,但常避而不谈,甚至忌讳与“死”谐音的“4”,楼号、车牌号、手机号等避之而不及,仿佛不牵连、不提及、不议论,就能离死亡远一点。接纳死亡、直面死亡成为国人生命教育中的薄弱一环。

  清明节前夕,全国多地殡葬机构面向公众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借清明节特殊氛围,打破国人避讳死亡的传统观念,让民众站在人生终点站,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各大高校近几年也相继开设“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通过组织学生写墓志铭、参观殡仪馆、旁观遗体火化等,引导他们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中国足彩网:大学是中国较早一批开展“死亡教育课”的高校,已经连续开课14年。学校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的副教授王云岭,担任主讲老师。

  在王云岭看来,忌讳谈论死亡是人求生的本能反应,因为有求生欲,所以对死亡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本身也有利于人类后代繁衍,遇到危险事物知道及时躲避,出于本能求生欲而忌讳谈死,人之常情。中国人视谈论死亡为禁忌,也受传统中国足彩网中“乐生恶死”的死亡观影响,“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等等。

  尽管国人忌讳谈论死亡的原因可以理解,但不管谈与不谈,死亡仍旧一直在,它同生一样,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害怕死亡,就能长生不老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在生活中一味淡化死亡、将死亡阴暗化,当死神真正来临时,反而易情绪崩溃、束手无策。怎样才能对死亡“免疫”,如何理性地看待、从容地面对它?

  王云岭说,首先要能在阳光下公开地谈论死亡,对这个词达到“脱敏”状态。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如尊严死亡、安宁疗护、安乐死等。他还会设定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考虑到只开展理论教育,学生难以产生深刻感受,王云岭还带领学生到殡仪馆参观完整的殡葬流程。“让学生站在生命终点重新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以死观生,向死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死亡观。”

资料图:图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图为学生系黄丝带,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受访者供图。

  “死亡教育课”既让学生们面对他人之死,又让他们思考自我之死,理解生与死之间的关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谈论地多了,深刻地体验了,心理负担自然轻了,恐惧也少了,逐渐对死亡“脱敏”,从而更坦然地对待和处理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和意外。当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时,也将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不仅青年学生需要上“死亡教育课”,中小学生、普通民众也要及时接受生命教育。中国应面向全社会,覆盖小学、中学到大学全过程开展死亡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

  王云岭认为,当前,社会上出现部分年轻人吸毒、自杀或伤害他人等现象,反映了死亡教育的欠缺。面向全民、全社会开展死亡教育非常有必要,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从而降低恶性事件发生率。

  王云岭还提到,从整个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压力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或重症者,到了生命末期,该如何治疗和照料,涉及到生命尊严、死亡质量等问题。国家卫健委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安宁疗护,提出尽可能减少临终病人的肉体痛苦,让他们走得安宁,走得更有尊严。“普及死亡教育,引发的是对生命、对临终关怀的深刻思考,有利于提高人面对死亡的抗挫力、抗压力,更客观地看待生死永别。”

资料图:王斌银 摄

  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和接纳死亡。清明节,祭奠祖先,缅怀先烈,既是重温历史、回顾过去,同时也是在思考和感悟生命。

  面对逝者,追思怀念,铭记于心,他们就不曾真正离开,应化思念为勇气继续前行;面对属于自己的短暂人生,积极生活,赋予生命更大价值,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度过,珍惜生命,珍惜眼前人,在现世好好爱他们。(原创 赵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