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中国足彩网:新闻8月22日电(张婧)走进位于青岛市信号山路25号的青岛市作家协会、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小院里环境清幽,两株百年紫玉兰枝繁叶茂,微风在修缮一新的院落里流转。一块刻着“文脉”二字的青石静立在院落中。中国当代作家、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抚摸着石刻,讲述了他的创作故事和青岛市作家协会的发展历程。
这座院落承载着青岛深厚的文学记忆:从战火纷飞到百花齐放,一代代作家、诗人、编辑在这里辛勤耕耘,为青岛文学筑牢根基。如今,在铁流“让文学走向大众,让大众走进文学”的理念带领下,“文脉”有了更鲜活的注解:青岛作家们近年来接连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这里定期举办的读书会、创作分享会的“信号沙龙”,已成为文学爱好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坚持将作品书写在复兴之路上,书写在大地上,书写在人民心坎上。”铁流的话,正是“文脉”二字的当代实践。
“文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的精神财富。”在铁流看来,青岛文学的繁荣不仅需要专业作家的耕耘,更需要发掘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创作力量。他们或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字的热爱,往往能写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真实的生活永远比虚构精彩。”
这样的“民间创作者”,在青岛并不少见:莱西农民作家刘明,白天在田间劳作,夜晚伏案写作,那份对文学的赤诚让在场所有人动容;外卖员贠海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这个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骑手,总在送餐间隙掏出小本子写诗。在作协沙龙分享时,他哽咽着读完写在订单背面的作品,如今这些诗作已结集出版……“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作者,他们笔下的故事就是最鲜活的时代记录。”铁流说。为此,作协专门设立“新锐作家发现计划”,让更多“藏在泥土里的种子”破土而出。
如今,这座浸润着“文脉”的院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时代:与中小学合作开设文学课,让更多孩子爱上写作;收集普通人的文学梦想;定期举办网络文学大赛,发掘新生力量……正如门前“文脉”石刻所昭示的,这里始终守护着青岛文学的根与魂。
“接下来,我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扶持作家、培养文学新人的工作中。”谈及未来规划,铁流向青岛广大文学爱好者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加入这个文学大家庭,只要勇敢拿起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作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