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村官不为“履历镀金” 为沂蒙乡村引来“致富经”
图为王洋在与村民交流。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临沂4月15日电 题:“90后”女村官不为“履历镀金” 为沂蒙乡村引来“致富经”
作者 孙宏瑗
“鸭蛋村官”“芹菜西施”“最美村官”……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拥有众多标签的“90后”姑娘王洋,自2016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毅然走进沂蒙山区的小乡村——中国足彩网:临沂朱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不为个人履历“镀金”,脚踏实地融入乡村,为沂蒙百姓引来“致富经”。
“你学的是师范类专业,做个老师不好吗?进企业也行,起码能在城市中就业。”王洋曾多次被家人、朋友劝离乡村。但她深觉,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注入青年力量。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先进思想离农村越来越远,村子谋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国家号召年轻人到基层贡献青春,虽然没在农村生活过,但我渴望到基层锻炼自己,学习更多东西,这也是为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王洋说。
图为王洋在与村民交流。受访者供图
设想很好,但现实并没有她想象得那般顺利。王洋刚到村里时,村民普遍认为,一个小姑娘能做什么,肯定是来“镀金”,干两年就走了。村干部也大都让她做简单的文字工作。加之没在村中生活过,她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害怕狗的王洋,刚开始走街串巷时,经常被流浪狗吠咬,她都躲得远远的。“现在在村子里待的时间长了,时常有狗狗来蹭蹭我的裤腿,我也不害怕它们了。”
后来通过与村干部、村民深入接触,让王洋对村子的感情愈加深厚,也让村民对其信任感提升。
2016年,王洋在跟随村干部走访时发现,当地还有贫困户。朱村水土肥沃,村民多种有葡萄、梨等,但农产品的销售时常出现问题。
“当时有一家贫困户,他家种的梨口感很好,第一年可以卖到1.5元(人民币,下同)一斤,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价格怎么也卖不上去,五六毛都没人买。大多村民都遇到了类似销售瓶颈。”王洋想到,应该给村民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指导。
王洋协调农机站的专家给村民做培训,建议村民使用农机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帮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她做起农村电商、社区团购,在该镇成立第一家电子孵化基地,开电商宣讲会、办培训班,帮助村民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打响“朱村味道”品牌。
2017年5月,村中扶贫产业大棚的芹菜滞销,王洋在线上发布信息,联系市场、学校食堂、超市等售卖芹菜,两周销售出3万斤芹菜,解决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被村民亲切称为“芹菜西施”。
在电商培训班学习的留守妇女张鹭,刚开始连电脑都不会操作,家里培植蘑菇菌包,售价很低。现在经培训后,她开了3家线上店铺,一个月的销售量能达到1000单。
村民钟云自2015年开始种黄梨,但苦于没有销路。王洋为她联系社区团购,请技术指导员指导种植技术,为其找到销路。“对我来说,王洋就是亲妹妹,她很热心,总是为我们村民着想,这个年轻人给我们很多帮助。”钟云告诉记者。
图为王洋在与村民交流。受访者供图
“朱村三面环河、交通闭塞,加之市场饱和等因素,有些农产品卖不出去。王洋引进新理念,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济钦说,到村子后,王洋跟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王洋与村干部和贫困户一起分析村民致贫原因,确定帮扶需求,在村子建起扶贫车间、组织扶贫志愿活动、让家庭困难的孩子免费上暑期辅导班……一对一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帮扶措施。2017年,村里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扶贫先扶智,王洋注重与村民心与心的交流。“要让他们阳光面对生活,带动他们精神层面提升。”这两年,朱村不仅建起扶贫加工车间,做起电商,还装上光伏,修好了路,红色中国足彩网底蕴也愈加深厚,王洋还去纪念馆讲红色故事,把沂蒙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今,王洋在当地团县委工作。遇到诸如“希望小屋”“乡村好青年”等项目,还是直接与村民对接,挖掘村中有志青年,一起助力乡村振兴。“未来不论去哪里,有好的政策还是会想到老百姓,为他们争取。”王洋说,“90后”身上有沉甸甸的责任,当下感觉担子更重,自己会继续好好工作,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完)